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雷军:关于创业的4点感悟

文章发布于:2020-12-09 10:30:24


 高维君说:


30多年前,一本《硅谷之火》点燃了雷军内心中梦想的火苗,踏上了创业的征程。


从创办金山、卓越网,已经功成名就的雷军,在40岁时,选择了再一次出发,创办了小米。


如今,雷军创办小米十周年,一路走来并不容易,也曾立于高山之巅,接受万人瞩目和敬仰,也曾从高处跌落,遭受质疑。


但他始终坚信:每向前多走一步,热爱和勇气就会多一分。


本文梳理了一路以来,雷军关于创业的一些感悟,讲了梦想,讲了产品观,讲了互联网创业方法论,讲了初创企业如何招人留人。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。


以下内容根据雷军公开演讲资料整理。


1

要永远相信梦想的力量 


 

在我18岁的那一年,曾经青春年少,无意之中在图书馆里看了一本书,改变了我的一生。

 

那是我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,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里看了一本书,这本书叫《硅谷之火》,讲述的是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,那些硅谷英雄的创业故事,其中主要的篇章就是讲苹果乔布斯的,书中说乔布斯在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,代表着美国式的创业。

 

看了这本书,激动的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,我清晰的记得看完这本书以后,我在武汉大学的操场上沿着400米的跑道走了一天又一天,走了好几个通宵,思考我怎样才能塑造与众不同的人生,在中国这个土壤上,我们能不能像乔布斯一样,办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?



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人生,才会使自己觉得人生是有价值、有意义、有追求的。

 

当有了这样的梦想后,我认为光有语言是没有用的,怎么落实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才是最重要的。我当时给我制订的第一个计划,2年修完大学所有过程。

 

于是,我用2年时间修完了成绩,在我们同学里面排到第六,我们全年级100多人。

 

有了第一个基本功的沉淀,我又给出了第二个目标,大家说你没有本事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?我用2年时间,在我大二的时候,在一级学报上发表了论文。

 

有梦想是件简单的事情,关键是有了梦想以后,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付诸实践,你怎么去实践,怎么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可行的目标。当然,还需要长时间的坚忍不拔、百折不挠。

 

就像我自己,到了40岁退休以后,我还有没有勇气去试一把?

 

今天我可以很自豪的跟大家分享,我在40岁的时候,没有忘记我18岁的梦想,我去试了。

 

2

向同仁堂学习:做产品要有信仰



柳传志当年推荐过一本书,叫《基业长青》,是关于如何创办百年企业的。于是我就问自己,怎么办一个百年企业呢?

 

我首先想的是,在中国,谁做到了百年。

 

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同仁堂。


 

在研究同仁堂的时候,我发现同仁堂最重要的是其司训:“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,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”,意即做产品,材料即便贵也要用最好的,过程虽繁琐也不能偷懒。换句话说,要真材实料。

 

设想一下,假如大家都这么做,那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毒大米、三聚氰胺、雾霾吗?

 

但这个事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是很难的。

 

所以同仁堂的老祖宗又讲了第二句话: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。”你做的一切,只有你自己的良心和老天知道。这一句话,是关于怎么保证第一句话被执行的。

 

这让我很受震动。我就在想,为什么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,中国在全球的观念里,就是生产劣质产品的地方呢?有时候大家开玩笑说,我们中国人太聪明。其实就是喜欢走捷径、喜欢偷工减料,才让大家有这样的印象。

 

如果我们想基业长青,那就得真材实料,而要想坚持下去,就要把真材实料变成信仰。

 

我认为要基业长青,就要做到两条:第一真材实料,第二对得起良心。


当我想到这儿以后,我又问,有没有千年企业呢?

 

其实有,宗教。宗教其实就是信仰。

 

所以说不管是多少年,想办成一个持续永恒的事业,就得有理念,并且要把这种理念变成信仰。

 

思考过这个以后,我干小米时就想走一条不同的路:我们做产品的材料,要全部用全球最好的。夸张地说,我们“只买贵的,不买对的”,贵的肯定是有道理的。

 

对于一个从零创办的公司而言,这是非常不容易的,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成本比别人高了一大截。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,处理器用高通,屏幕是夏普,最后组装也找全球最大的平台——富士康。

 

我发现我们中国人需要的,首先是好东西,而不仅仅是便宜的东西。

 

做到这一点后,我们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谁愿意和一个初创企业合作呢?

 

原来我以为做手机跟做PC一样买个元器件就行,后来发现不是,手机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电子件,这意味着我们的合作商需要投资研发资源,要承担巨大的风险。所以每一家供应商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,都异常地小心。

 

组装的事,我从第一名谈到第四名,都没有人理我,最后我说服了第五名的英华达,就是英业达集团的子公司。我跟他们南京的总经理谈了三次,他觉得我的想法是靠谱的,所以选择了跟我们赌一把。

 

今天,我们的组装主要就两家供应商,英华达和富士康。

 

我想说的是,一个创业公司从零开始的时候,很多人不相信你能做成。而找手机主要的供应商,我花了大概九个月的时间。想做一个好东西,是很不容易的。


image.png


三年前,我们第一款产品做出来时,成本高达2000元人民币。当时国产手机都是五六百元,两千元的手机怎么卖?我们内部完全没信心。原本我们的定价是1499元,一部手机要赔500元,肯定是不行的。

 

在产品发布的前一周,我想了一个通宵没睡,第二天晚上,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商量,决定定价1999元。我们要相信,是好的东西就值1999。一周后我们发布了,大获成功。

 

所以说,要认真做好产品,要相信口碑,而口碑就是信仰的一部分。

 

小米,是我40岁在财务自由以后创办的公司。这点最大的优势就是,我不会为了钱去做什么事情,这个事情是我喜欢的,我满意的。所以小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货真价实。


3

互联网创业方法论的七字诀 


2000年我牵头创办了卓越网,2004年卓越网卖给亚马逊。卖掉卓越网后,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互联网?

 

我当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压力是什么呢?金山只有20-30%的成长,而卓越网能获得100%的增长。

 

我就在想,这事情好像不对,我花了80%时间的东西只有20%成长,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?我们如何才能更快地成长呢?而且互联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?

 

足足想了半年多,我才觉得自己对互联网有了一点点感觉。

 

这个门道是什么呢?其实说起来很简单:互联网是一种观念!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,互联网其实是一种观念,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,你用这种方法论就能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了。

 

为了让你更容易理解互联网,我就把它总结成七个字:专注、极致、快、口碑,号称七字诀。那这个七字诀厉害在什么地方呢?只要按这个方法去做,就会事半功倍。

 

1)专注:解决用户一个迫切的需求,解决的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。

 

第一,一个明确而且用户迫切需要的产品,很容易找到明确的用户群。这样,产品研发出来后,不容易走偏。

 

第二,选择的用户需求要有一定的普遍性,这点决定这个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。

 

第三,解决的问题少,开发速度快,也容易控制初期的研发成本和风险。

 

第四,解决明确问题的产品,容易跟用户说清楚,推广也会相对简单。

 

2)极致:要在这个功能点上做到所有同类产品的极致,做到最好才能赢。

 

极致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,只要极致才能超出用户的口碑,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,给后期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。

 

专注才能做到极致,做到极致才能击败竞争对手。

 

3)快:开发周期一定要控制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,一定要快。

 

互联网时代,用户需求变化比较快,而且竞争也比较激烈。快速的开发,容易适应整个市场的节奏,并且节约成本。

 

用户试用过程中,如果发现问题,反应速度也要快,尽快改善尽快更新。初期,我认为要保持在一两周的更新速度。

 

4)口碑:初期市场营销坚持少花钱甚至不花钱,才能看出产品对用户真正的吸引力。

 

产品完成后,不要着急,先坚持在一个小规模的用户群中试用,听听用户反馈。

 

如果大规模的推广会带来这两个问题。

 

首先投入大量市场费用后,用户期望值很高,如果产品不完善,很容易引起负面的口碑,为以后的推广留下了隐患。

 

其次大规模市场推广得到的测试效果不准确。如果产品不完善,甚至需求选择有问题,会被数字掩盖。当推广费用停止后,用户量不增长甚至下滑,再改就来不及了。

 

过去几年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,其实在市场营销上花的钱都非常少,但这些公司在市场营销上花的精力并不少。


 

刚开始最重要的推广技巧是搜索引擎优化和病毒式营销。

 

一次完美的互联网创业,最好是技术、产品高手搭配的两三人创业,三到六个月内完成产品,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测试完善产品,达成初步成功的门槛,再寻求融资,摸索成功的商业模式,然后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推广,形成规模化业务。

 

初步成功的标准,不同的业务要求不同。

 

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供你参考,就是产品推出半年到一年时间,网站页面过一百万PV,或者客户端产品日净增安装量1万次,而且用户数还在持续增长。达成这个目标之后,需要琢磨的事情,就是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,如何探索好的商业模式。

 

4

初创企业如何招人留人? 



年过40,我再次回到创业的路上。

 

2010年4月6日,在银谷大厦807室,14个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,小米就此踏上旅程。

 

首要的就是找人。

 

现在来看,无论什么样的企业,要想找到优秀的人都很困难。


image.png


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办法:其一,创始人每天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找人;其二,要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,展示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,以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。

 

小米创立初期,规模小,甚至连产品都没有,如何组建极强的团队,如何获得对方的信任?所以在最开始的半年,我每天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去找人。

 

我的做法其实挺笨的,就是用韧劲。当我还在金山的时候,其实就这么干了。有一次我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困境,但公司还要去找人,大家都极度没有信心,而我很自信,我和大家说,我们只要找五十个人,而全北京有一千多万人,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!

 

于是,我用了一个很笨的方法,到处去找信得过人请教,问他在这个工作上谁最棒?问了一圈下来,有了个二十人的名单,我就请名单上每一个人去吃饭,差不多每个人吃了三顿饭,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,终于说服了两个人。我到如今也挺感谢他们的,当时他们能够接受三四千块钱的薪酬到金山来,很不容易。

 

我有个观点,要用最好的人,在核心人才上面,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。这些优秀的人大多有所成,你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答案,为何要舍去目前的一切和你来做一件看似疯狂的事情?

 

在刚创办小米的时候,我每天要见很多人,向他们每个人介绍我自己,我做了什么事,我想找什么人,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见面聊聊。

 

结果失败的比例很高,那时我每天恨不得从早上谈到晚上一两点,但还是迟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,所以我内心承担着巨大的煎熬。但我还是相信事在人为,创业者招不到人才,只是因为自己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多。

 

为了找到一个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师,我曾连续打了90多个电话。为了说服他加入小米,我们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,整整12个小时。

 

当时他没有创业的决心,始终不相信小米模式能盈利,后来我开玩笑问他: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?他说当然是您钱多,我就对他说: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,不如我们俩分工,你就负责产品,我来负责挣钱。最后他终于答应了。


 

为了找到硬件的负责人,我们几个合伙人和候选人谈了有好个月,进展非常慢,有的候选人还找了经纪人来和我们谈条件,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更好的福利待遇。有一次谈至凌晨,我们一度接近崩溃。

 

在这几个月当中,我见了超过100位做硬件的人选,最后终于找到了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。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我本来打算谈两个小时,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,但一见如故,我们一直谈到了晚上12点。

 

后来,他告诉我,愿意加入小米的最后一锤子推力,是我和他说,必要的时候,我可以去站柜台卖手机。所以,创始人到底有多想做成一件事情,在聊的过程中对方也在判断。

 

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,十有八九都是不顺的。但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,就不竭尽所能去找。小企业,尤其是在逆境时,找人确实非常烦恼,但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,如果找不到人,首先应该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时间表里占了多大的比重。


大多数创业者找到人以后,又会面临一个新问题——如何留住人?


对于这个问题,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四点:

 

1)打造利益共同体

 

有竞争力的报酬并不等于重金、高薪,我当时定了一套组合方案,邀请人才加入的时候会给三个选择条件,他们可以随便选择:

 

第一,你可以选择和跨国公司一样的报酬;

 

第二,你可以选择2/3的报酬,然后拿一部分期权;

 

第三,你可以选择1/3的报酬,然后拿更多的期权。

 

实际情况是:少部分人选择了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工资形式,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种,小米工资「2/3的报酬」也是不低的数字,足够员工照顾生活,因为他们持有期权,也非常乐意与公司一起奋斗,共同成长,战斗力也会很足。

 

另外,小米初期的员工,每个都投了钱,大家是真正破釜沉舟地愿意去参与创业。所以当时我每天都战战兢兢,因为每个员工都可以到我办公室来问公司办得怎么样了?但也因为这样,大家花自己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,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钱打水漂了。



2)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

 

我们努力去营造一个中高端人才的环境,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。创业公司都清楚人才的重要性,所以都很重视内部培训和提升,但又往往都做不好。

 

我觉得主要问题是没有设置专项的培训费。没有费用预算,人力资源部不会当成专门的事情来做,也没有办法引进好的讲师和好的课程。落实培训工作,必须有专门的预算和专人负责。唯有如此,才能保证企业有出色的执行力、创造力。

 

3)用人要懂得包容

 

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,你追求的目标比你现在的能力总是要高一些,很多岗位的人都不合适,同时又付不起很高的价钱来请人,只好呈现小马拉大车的状态。

 

我本人最开始是做技术的,转换成管理者的过程之中,自己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学会宽容。

 

在你的眼光看来,这个人一看上去就是不合适的,但你要容忍他现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东西,然后告诉他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,再通过学习和培训帮助他提升能力。

 

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,暴露出来的问题会特别多,团队内部也容易不够自信,这时候管理者应该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优点才行,这样能让他们逐步建立起信心。

 

但我不是说要容忍缺点,而是说在初期的时候要放大优点,不能让公司散发出太多的悲观情绪。

 

4)要能取信于团队

 

在创业初期,很多创始人会将公司当成自己的财产。比如我个人想去海南玩一趟,是否属休假?是否应该从公司报销?这样的事情,我相信很多创业者都会碰到。

 

在这点上,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,只要分不清楚,就一定算自己的。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,比如你请朋友吃饭,和这个朋友未来可能有合作,因为往往中国的合作都是从朋友最先开始的,这时候这笔费用算个人的还是算公司的?我当时给自己定的原则,就算个人的。

 

如果你总是想占公司的便宜,长此以往,这将得不到团队、合作伙伴和股东的信任,你们也很难会再有合作。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